Skip to main content

只想守護每個小小的笑容

2025/06/13

「我今天要陪兩個孩子開庭,兩個都還在讀幼兒園。」、「我今天也是陪兩個孩子!一個讀國中,一個讀國小了。」辦公室響起同事此起彼落的交談聲。隨著憲判字第8 號判決帶來的改變,法院蒞臨了越來越多的小當事人。

雖然很不捨孩子,在本來應該是單純無憂、盡情探索世界的年紀,即需承受家庭變動不安,站上法庭,但也因此讓我能走進孩子的世界,從孩子的視角去看見家庭樣貌、傾聽孩子內心真實的聲音,並有了守護每個小小笑容的機會。

在與家長工作時,多數家長都會散發出自己是「友善父母」的訊息,例如會鼓勵孩子跟另一方互動、不會在孩子面前講述對方的不是、不會影響孩子選邊站,表達對孩子需出庭的無奈與心疼。然而,從家長的言談中,或多或少能感受到他們是否真的如自己陳述般地友善,也讓我不禁好奇孩子是如何看待父母的?

曾經有個孩子讓我印象很深刻,他告訴我:「我因為怕爸爸不讓我跟媽媽聯絡,所以我已經想好了,之後可以透過一款遊戲跟媽媽保持聯繫!」我聽到的當下不由得鼻子一酸,孩子的願望很單純,他只是想與父母雙方保持連結,但對他而言這卻是件不容易、需要努力才能做到的事。

另一個孩子則對我說:「我知道爸爸媽媽之間發生的所有事情,因為爸爸對媽媽不好,所以我也討厭爸爸。」我問她:「這些事是誰跟你說的?」她說:「沒有人跟我說,我自己知道的。」

家長可能以為,自己不是當著孩子的面說,孩子就不會知道。但其實孩子很聰明,他們會去觀察、會感受,即使只是你不經意的一個眼神、一個舉動,孩子也都會記在心裡,進而影響他對另一方的看法,或為了保護你,選擇與你站在同一陣線,而捨去原屬於自己應得到的愛。

不少孩子在開庭前都會跟我說:「我擔心被問想跟爸爸還是媽媽住? 我怕爸爸媽媽聽到會傷心。」所以在面對法官的詢問時,孩子會回答爸爸媽媽都喜歡,或是選擇沉默,懂事地讓人心疼。而我也經常在陪伴孩子開庭時,聽到孩子在法官最後確認,其證詞是否為自己的真意時,誠實地回答是家長教他的。

我願意相信,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因為愛孩子才會積極爭取親權、擔任主要照顧者,或是增加與孩子會面的時間。但有時候大人被彼此恩怨蒙蔽,或只是想爭一口氣,在無意間卻讓孩子夾在中間,被迫做出選擇。

其實,當父母離婚或分居這充滿變動的家庭環境下,即使不去影響孩子的選擇,孩子也已深感不安與焦慮。我想父母應該都希望孩子能快樂、健康地成長,或許對方不是合適的另一半,但請允許彼此能成為最愛護孩子的父母,陪伴孩子度過家庭變動時期,與父母一同迎接嶄新的生活。

很感謝每一個來到我面前的孩子,讓我有機會參與、陪伴你們的人生,看見你們生命的韌性。未來,我也會持續努力與家長工作,並與同仁們一同倡議兒少友善司法環境,不遺餘力地為守護每個小小的笑容而努力!

文/ 駐臺中地方法院家暴暨家事服務中心社工 呂芝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