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擺渡與被擺渡,交織人生的流動

2025/06/11

「一旦離婚,我就沒了家,沒了依靠的根……」

「我若離了婚,會不會讓孩子被貼上單親家庭的標籤?會不會讓孩子被歧視……」

這些是法院社工所服務的家庭,當面臨結束或繼續維繫婚姻的抉擇時,常常顯露的心聲。

當法院社工聽到這些語言時,更能聽到背後的意涵- 憤怒、徬徨、擔憂、恐懼、甚至是不知如何是好。因此,社工提供協助的當下,不僅是討論離合利弊以及如何決定,更重要的是透過積極的傾聽及同理的回應,讓當事人能感受到:自己不是孤軍奮戰,有社工與你同在。

社工會與當事人一起討論,如何安撫與暫時安放擔憂與不安的情緒,讓當事人在被訴訟與家庭紛爭的纏繞下,嘗試先回到內在自我的安頓、先照顧好自己,等情緒調節後,再思索接下來的目標是為了自身?是為了孩子?以及未來的每一步可以怎麼走?

當事人在訴訟中遇到的困難,如同在黑暗中迷航一般,看不見前方有無道路。而法院社工的角色,或許就像暗夜中的一道微光,或是漆黑山洞口遠方的微光,這道微光雖然不能明確給予未來方向的指引,但能透過陪伴提供溫暖與光明,讓當事人在自我覺察並沉澱後,獲得力量及重新前行的勇氣。

在服務歷程中,社工與當事人的互動不是施與受的關係,更多的是從當事人的回饋中,循序引導看見自身的韌性,眼光與心境改變了,家庭關係也會跟著改變。我們理解不是所有當事人都能從苦難經驗中向前,也有不少家庭仍陷在苦痛的漩渦中,難以看見希望的曙光與期盼的未來。

如果可以~
在每一次感受與經驗中,我們陪著當事人看見;在每一次的挫折及沮喪時,我們陪著當事人沈浸;在每一步的前進與後退間,我們陪著當事人停頓。只要有一點點不同,那就是助人關係的價值。

或許,在這樣不斷反覆的歷程裡,當事人會意識到可能無法達成原先期盼的目標,但是如果試著將目光置放在未來,讓以後的自己不會懊悔曾經做的每件事,回觀的時候認可自己曾經所付出的努力,那麼,便是這段辛苦的歷程中的意義。

婚姻與家庭關係的變動,對任何人來說,都會經歷許多不確定與不安,對於難以自行協調而需透過訴訟爭取權益的人更難。離婚訴訟攻防戰中,彼此口誅筆伐,眼見所有負面,都是受傷的人們。在法院服務的我,陪伴當事人一同經歷這段辛苦人生功課及家事習題,一起學習看見生命中的韌性,以做出當下最合適的選擇,便是社工真實地體現助人工作的價值。

每個人走到法院,都有他的理由,不是所有往事都美好,也不是所有回憶都值得留下,但願每位傷心人,都能平安上岸。

文/ 駐臺北地方法院家暴暨家事服務中心社工 李詩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