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看見性創傷,尋找復原的光亮

2021/12/28

2021 年末,我們在線上舉辦兩場座談會,分別邀請性侵害倖存者與陪伴者分享他們邁出復原步伐,漫長而艱辛的路。每一步沉重或細軟,都是他們親身經歷的過往,我們希望大眾不只看見創傷的幽暗,也能感受到復原的光亮。

那是一件可以被分享的事
第一場座談會邀請城市浪人共同創辦人張希慈,和本會性暴力防治組張妙如社工督導分享社會迷思對性創傷的影響。希慈說起事發經過及之後的日子,自我懷疑、恐懼、焦慮、憂鬱等創傷反應,像是沉入深海裡無法脫困。令人安慰的是,伴侶和一些朋友的理解和支持,共同分擔了創傷的重量、慢慢練習復原,也讓她意識到「那件事」是一件可以被分享的事。

為什麼這麼害怕說出口?
希慈說:「溫暖、善良、同理並不是天生的,是後天練習而得到的能力。」人們對倖存者的質疑、失望、否認,以及對性暴力的迷思都加深求助的困難,妙如督導也提醒大家,每個人的復原方式與節奏都不同,我們需要擴展「信任圈」,打造一個讓人能感到信任、安全、自在說出經歷的社會,只要多傾聽一點、再溫柔一些,就可以帶來改變。

我知道一個秘密
第二場座談會邀請《蝴蝶朵朵》繪者徐思寧,和本會性暴力防治組林思瑩社工,分享身邊的重要他人如何和倖存者一起尋找復原之路。思寧的伴侶某天深夜憶起童年長期遭遇奶媽一家人的性暴力,思寧說:「那時候,他不再是我認識的樣子。」陪伴者不只是見證創傷,也一同經歷了創傷引發的不適,更誘發了替代性創傷的可能。

練習讓秘密不再只能沉入海底
思寧分享了「環狀島」創傷與復原模型圖,描繪倖存者與家屬、助人工作者、旁觀者之間的關係與動力。當社會氛圍讓倖存者感受到同理與安全,就能促使環狀島周圍的水位下降,讓更多陸地露出水面,我們就能爬上「山脊」,讓「外海」的人聽見。思瑩社工分享本會的重要他人支持服務方案,除了學習面對倖存者的創傷反應,也傾聽和承接陪伴者的照顧壓力,支持陪伴者間的交流,讓彼此找到夥伴,分享陪伴的心路歷程和自我照顧的舒壓方式。帶著創傷知情的概念,我們幫助陪伴者重新整備好,和倖存者共尋復原的路。

當我們開始傾聽,就有更多述說開始發聲
社會對性侵害事件的態度將影響創傷惡化或是邁向復原。傾聽,是理解的開始,重新建立信任與安全感,讓求助得以發聲。我們想邀請社會展開創傷復原的旅程,支持倖存者與陪伴者,相信平靜安穩的生活,一定會在未來發生。

我們一起往那裡走。



文/ 公益行銷部倡議專員 郭婉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