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一路追求的,應該是幸福

2025/06/27

在家庭暴力防治的工作中,我們看見許多人們都在關係中尋找愛與歸屬感,正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所言,「愛與歸屬感」是繼生理與安全的心理需求後,所衍生的重要需求。然而,家暴的發生往往是關係中問題的冰山一角,當我們對服務對象有更一步的了解時,會發現他們追求的只是純粹屬於自己的「愛」。只是,面對暴力,每個人因應的方式不同,而造就出各自截然不同的處境與關係。

大多的服務對象面對以「愛」包裝的暴力時,在第一時間大多會同情、心疼加害者的處境,甚至幫對方找施暴的藉口,進而免除加害者應為暴力行為該負的責任,同時予以原諒,並期盼透過自己的犧牲、退讓能夠讓加害者住手、知悉悔改,但沒想到接踵而來的卻是無盡的暴力循環。在關係裡,他們開始如履薄冰,約束自己的言行、小心翼翼地討好對方。

長期處於暴力循環當中,他們不僅遭受身心折磨,更開始感到無助、無所適從,漸漸地無力抵抗、自我價值感低落、恐懼侵蝕著自信與自尊,讓他們更容易受到加害者的情緒勒索。即使來到關係離合的交叉路口時,他們仍因對方的道歉而有所動搖,同時更加覺得深陷在窒息的關係中,無法自拔。

從事家暴社工的我們,聽見服務對象們的吶喊,他們其實只是希望可以有一份細水長流的愛情,不明白暴力是如何產生,又該如何停下。甚至,有些人把這一切歸咎於自己,認為會遭受暴力都是自己的錯,自己做的不夠好,
於是感到愧疚、自責,將自己困於痛苦之中。

我們想要打破他們的迷思,引導他們看到真相:自己正處於一段不健康的關係,而這並非愛的模樣。或許,對我們而言這是很明確的受暴事件,但對他們來說,恐怕是需要給予時間去反覆思考和沉澱,當他們真正自覺與看見之時,才得以撥雲見日、踏出改變的第一步。

我們總是會為了服務對象們的自覺而感到振奮,當他們能夠覺察到自己的處境,而不再為了「愛」而耽溺於一段不健康的關係中,正是我們能更進一步陪伴他們的契機。我們不僅提供求助的管道及資源,更希望帶領他們正視自己的感受,透過支持與陪伴,逐步地提升他們的自我價值,不再因為愛而陷入負向的循環中。

人從出生開始,便不斷地在學習追求、面對及放下「愛」。雖然愛沒有一套標準的作業程序,但它卻牽引著人一生。人的生命中,與愛如何共存的經驗,會深切地影響在關係中的應對,在尋求任何愛的可能的過程中,會不小心忘記我們所追求的只是一份安穩的幸福,卻忽略了自己的感受,而渴求他人給予的愛。

我們期待,透過陪伴與專業資源的介入,讓服務對象能夠看清關係的本質。更重要的是,在對方給予更大的傷害之前,讓他們可以無畏地離開受暴環境,可以擁有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