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在混亂中練習五感覺察, 照顧在日常中找回自己

2025/06/23

小敏是一位40 歲的職業婦女,有三個孩子,分別是5 歲、10 歲和12 歲。為了生活,每天一睜開眼,就忙著準備早、叫小孩起床。經過一番混亂,送孩子們出門上學,自己也匆匆趕著去上班。

工作上,她得面對主管的各種要求。常常一忙,就沒時間吃午餐。等回過神來,又到了接孩子的時候。回到家後,還得煮飯、幫小孩洗澡、檢查功課、陪孩子玩耍。等孩子們一一上床睡覺後,筋疲力盡的她,終於躺上床,想好好睡一覺,卻發現腦袋停不下來。

未繳的帳單、小孩的補習費、明天的待辦清單……一樣樣在腦海盤旋。即使身體早已疲憊,心卻始終慌亂,焦慮得難以入睡。

長期下來,小敏的身體始終處於亢奮、緊繃的狀態,對孩子的耐心也愈來愈低。總是因為催促孩子「趕快洗澡、趕快寫功課、趕快睡覺、趕快出門」而爆發親子衝突,結果總是弄得兩敗俱傷、不歡而散。

我見到小敏時,她滿臉憔悴地說,昨天又因為壓不住脾氣,吼了孩子。小敏很討厭這個容易生氣的自己,但看著孩子把家裡弄得一團亂,三催四請也不肯上床睡覺,心裡的焦慮感瞬間湧上來。理智線斷掉,等回過神來,早已罵完孩子。

老大甩門進房,老二嘴裡碎念著走進廁所,老三則原地大哭。無力的小敏也癱坐在地上,跟著孩子一起哭,心裡只覺得:「我真的好累、好累……」

小敏接著無奈地說:「我的朋友們都說我太忙了,不夠愛自己,才會變成這樣。她們都叫我要學著多愛自己一點,可是到底要怎麼樣,才叫做愛自己呢?」

當我們處於壓力情境下,身體會自動啟動「戰(Fight)」、「逃(Flight)」或「凍結(Freeze)」的應對反應。前兩者由交感神經主導,凍結反應則由背側迷走神經控制。

當交感神經作用時,我們會感到焦慮、生氣、慌張、煩躁。為了擺脫這種不舒服的情緒,有人選擇「戰」——最常見的就是生氣、罵人,嚴重時甚至可能動手;有人則選擇「逃」——離開現場、冷戰、不再與對方說話。

無論是哪一種,對於當下的關係衝突,往往都無法真正解決問題。長期承受壓力,身體像是永無止盡地打仗或逃跑,久而久之,終究會累、會撐不下去。甚至面對瞬間的高強度壓力,若真的無法承受,身體就會進入「凍結」狀態——覺得特別疲憊、毫無力氣,心裡只剩下一句話:「不想再管了。」

小敏的狀況,就是先啟動了「戰」的反應,對孩子發火,事後又陷入懊悔、挫折,最後癱坐在地,進入「凍結」的狀態。

像小敏一樣,許多人都在日常的壓力中掙扎。我們都知道,也常聽人提醒:「要愛自己。」但在忙碌與責任之間,到底該怎麼愛自己呢?

其實,「愛自己」很重要的核心,是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

當我們總是在照顧他人、回應家人和老闆的期待,很容易忽略自己的感受。久而久之,疲憊與委屈會不斷累積。就像一座水庫,持續蓄水卻從不洩洪。直到情緒累積到臨界點,就像遇上突如其來的豪大雨,未曾釋放的情緒瞬間潰堤,衝擊自己,也波及身邊重要的人。

因此,我們需要學習,就像水庫每逢颱風季節都要提前「調節性洩洪」一樣。平時就要練習覺察並調節情緒,給自己保養與喘息的空間,這樣才不會因一時暴怒而後悔,讓自責與懊悔不斷循環。

日常的情緒調節小練習

  1.  每天洗澡或睡前,留1 分鐘,靜靜問問自己:「今天,過得好嗎?」誠實地和自己說說話,輕輕地安慰辛苦了一天的自己。

  2.  每天或每週,安排一段較長的時間(10分鐘、30 分鐘,或更長),問問自己:「我想做什麼?」允許自己放空、耍廢、滑手機,或追一部喜歡的影集、喝一杯喜歡的飲料。在這段時間內,請讓自己成為生活的主角,練習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順位。

當焦慮來襲,無法控制腦中紛飛混亂的負面想法,或當感覺到自己快要爆炸失控時,請嘗試以下的「五感著陸練習」,幫助自己重新連結身體與當下。

把注意力從外在侵入性的思緒、停不下來的焦慮、緊張、憤怒,聚焦回到自己當下的五感,跳脫慣性的「戰」或「逃」反應,先緩和自己高張的情緒,再好好解決眼下的困境。

5-4-3-2-1 五感著陸練習(Grounding Exercise)

請將注意力來到我們的感官,試著找找:

5 樣你現在看見oo 的東西,oo 可以是顏色、形狀,如找5 件紅色的東西,或5件圓形的物品
4 樣你現在聽見的聲音,可能是秒針走動的聲音、冷氣聲、外面馬路的車聲
3 樣你可以觸摸到的東西,特別建議可以摸摸自己的心,或是捏捏自己的大腿,或是感覺一下你現在站著的地板或是坐著的椅子的質地
2 種你現在聞到的氣味或聞自己喜歡的味道,一般來說,柑橘類的氣味、真正薰衣草的氣味能幫助我們鎮定
1 種你現在感受到的味道或想像喜歡的味道

生活中的外在壓力無法避免,但我們可以學習在風暴中練習調節自己的情緒,好好照顧自己。當我們願意將注意力由外在拉回,專注在自己身上,每天停下來和自己說說話,聽聽身體的訊息,照顧自己當下的需求,快要失控時透過五感著陸調節情緒,允許自己安在,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把自己找回來,好好愛自己!

文/ 張智棻 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