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見山是山 見山不是山

2023/08/07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

這是一句耳熟能詳的禪語,用作比喻人在思考時會經歷的三個階段,也是在我五年的家暴社工生涯中,時刻拿來提醒自己的一句話。

那天,我陪著小旻談如何看待自己在接受本會服務後的歷程與改變。小旻與我分享,每次會談後,總會問我:「你是讀心理諮商的嗎?」,我也很好奇為何總是問我這個問題。

她說,我們與她過往碰見的社工很不一樣... 尤其小旻曾經也是家暴社工,過往在實務界打滾的她,看見的諮商服務就是評估後直接交予心理師,不論是從專業視角或是案量、案件壓力來看,這確實都是一個合適的選擇。

小旻覺得,在我跟她的談話中,就有許多諮商的味道,帶著她去認識、思考自己,以及自己與原生家庭的關係。讓她慢慢地釐清、看見她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情,而不再只是單純聚焦眼前遭遇家暴了,應該要採取積極作為來維護自身安全。

不論是聲請保護令、或者向對方提出告訴、甚至結束關係,我一路陪著小旻,停下來,想一下,再停一下,再想一下,不用急著做決定!此外,每次諮商後,我們也陪伴著小旻整理在諮商過程中經歷了些什麼,以及每次在諮商後學習到的一件事情是什麼,我們一同為每次的陪伴都賦予意義。

「見山是山」

我從家暴通報單認識了小旻,是位被通報系統歸類為家庭暴力被害人、是受傷的人、是一個有多次通報紀錄反覆受暴的人。

「見山不是山」

來到我面前的小旻,在陪伴她學習照顧自己、覺察自己的歷程中,她似乎意識到對自己感到相當陌生。這一趟探索的旅程,不論是我眼中的小旻,或是小旻眼中的自己,見山,卻又不是山。

「見山還是山」

從認識自己、疼愛自己的旅程中,我們一同把過去遍體鱗傷的自己,那個曾經受傷、委屈、默默流淚的自己,慢慢地認識回來、愛回來,傾聽、陪伴,不指責、不評價。

在這個陪伴的旅途中,不論是身為社工的我或是小旻,都是重新再一遍的認識自己、陪伴自己從見山卻不是山的過程中,再次見山還是山,你,雖然還是你,但心境不再一樣!

洞察過去、照顧過去,
回到現在、珍惜現在,
眺望未來、期待未來。
 

(文/ 花蓮工作站社工 黃浚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