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給受傷的大人們~ 謝謝願意看見孩子的需要

2023/08/07

從家暴服務走入家事服務的這些日子以來,我常常在想,站在法院第一線工作的我們,在協助經歷離婚或是親權官司的當事人這條陪伴的路上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發揮怎樣的功能?到底在大人的紛爭下,對孩子們造成怎樣的影響?如何能夠讓這些在關係中受苦的父母們,在感到憤怒、難過、挫折時,面對各種子女照顧議題時,能夠不把自己的情緒跟孩子的需要綁在一起,願意理解並看見孩子真正的需要?

家事服務中心在第一時間除了提供每位當事人專屬的社工諮詢服務,也透過親職教育講座傳遞合作父母的精神與理念。希望父母們能夠透過學習探索與了解自己的情緒開始,能把自己的情緒放一邊,以孩子利益和需求為優先。有父母在課程中回饋:老師說得很好,「我好,孩子才會好」、「學習拿得起放得下」要實踐這樣的狀態其實是很需要練習的。父母是孩子的情緒支柱,當任何一方都無法冷靜及穩定時,孩子內心的焦躁不安會無法排解,導致在人格發展上缺乏安全感,而這些是我們最不願意見到的。

一位爸爸分享最初聽到「友善父母」這個詞,的確令他百思不解,與另一半正在進行著具有傷害力的離婚官司,又何來能對彼此友善?聽了老師這堂課,發現就算離了婚,雙方因為孩子,合作是無法避免。自己的苦堆積滿了之後,卻忽略了孩子的苦,育兒之路在教養跟照顧原則上會比離婚前更麻煩…等等,其實在這過程中孩子更是加倍地受傷。

另一位媽媽說:「現在我是主要照顧者,而我也更珍惜與孩子之間相處的時間,把相處的專注力與品質提高,孩子自然能感受到;也不再認為我友善,對方也會友善,而是做我認為該做的事、呈現原本要給孩子看到的樣子。在官司期間,我依然堅守自己的原則底限,但不帶情緒攻擊或惡言相向,給孩子一個好榜樣。」

教養不同調的確造成了許多爸爸媽媽的困擾,也讓孩子們錯亂,幾乎每次課後都有好幾位父母感動回饋,謝謝老師分享的回應公式:不去說誰對、誰錯,只是讓孩子知道「每個人正在用不同方式愛著他」。

有一位處在爺奶和伴侶間的夾心爸爸,他領悟地說:「我也許無法改變另一半,但至少我希望孩子健康快樂及擁有正確價值觀的成長,也不希望我們的糾紛會導致他們不知所措,這也許是個機會讓我與孩子學習面對自身情緒及如何化解。」

家事案件與其他民刑案件性質不同,兩個原本相愛的人或家人間會鬧上法庭的主要原因,有時不在表面上的爭執事件,而是源自於彼此間長期不溝通,或多年累積的不滿情緒、怨懟、冷漠、對立或不信任。如果法院只依法裁判,而沒有協助當事人了解真正問題所在,當事人心結未解,常會變成不願意履行或干擾對方的狀況(例如:親子會面不順及不支付扶養費等),而又再打好幾個官司,直到孩子結束童年及青少年歲月。

父母戰火中的孩子最後可能帶著累累傷痕走進成年,我們期待能把改變的魔法時間往前拉,在官司前或官司中注入合作父母親職教育知能,用合作模式打破親權爭訟的惡性循環。

很謝謝各位爸爸媽媽,即便自己在關係中仍舊受著傷、流著淚,還是願意看見孩子的需求,願意在與社工的對話裡真誠地回饋與分享,這樣的回應帶給我們團隊很大的安慰與力量,使我們相信服務存在的價值。無論孩子還是父母雙方都能獲得更多友善對待,讓故事結局變得不一樣!

(文/ 駐台北地方法院家暴暨家事服務中心社工 蕭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