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跳票的母親節禮物
2019-05-12 00:02聯合報 王珮玲/暨大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系特聘教授(投縣埔里)
近日民間團體召開記者會,極力抗議內政部推翻多年來信誓旦旦對社會大眾的承諾,竟於立法院法案二讀協商時撤回跟蹤騷擾防制法的立法。內政部提出不宜推動該法的理由之一,竟是「本法當時係因發生世新大學情殺案,礙於當時社會龐大與論之壓力,不得不立即提出專法…」,看到這樣的聲明,實在替宣稱以人權為本、打造社會安全網的政府,感到極度汗顏;原來政府過去的承諾都是不得已的欺騙。
今天就是母親節,去年內政部長曾公開說要在母親節送給全國母親一個大禮,讓跟蹤騷擾防治法通過,今年禮物也不可能實現了。對照廿年前我國社會對婦幼人身安全展現的決心與魄力,希望蔡總統、蘇院長、徐部長、陳署長聽到我們的心聲,更貼近民眾,真心保護跟蹤騷擾的被害人與家庭。
星期透視/反跟蹤騷擾立法 刻不容緩
立法院朝野黨團日前預計針對國家機密保護法等案進行協商,但國民黨立法院黨團因為不滿
立法院不再針對跟蹤騷擾防制法草案進行協商,拒絕出席朝野協商。圖為立法院長蘇嘉全。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2019-05-12 00:05聯合報 王如玄/華夏社會公益協會理事長
台灣立法龜速,立法院擱置法案,雖是常態,但執政黨現任部長否定前任部長提出的立法草案,倒是相當罕見,《跟蹤騷擾防制法》即是一例,在立法院黨團協商的臨門一腳,竟遭內政部反對,令人匪夷所思。
《跟蹤騷擾防制法》是民間團體倡議多年的法案,歷經立院兩屆會期、朝野政黨多名立委提案,可見此法案確實值得關注。雖是由民間團體率先提出,但內政部前部長於民國一○五年的研討會中公開支持,並獲朝野立委響應,雖行政院版本遲至一○七年方送立院,對當時內政部的決心仍應肯定。然而,對照之前內政部的回應民意舉措,現在內政部的怠惰,顯得極為諷刺,更是打臉行政院。
跟蹤騷擾行為,除帶來可能的致命危險外,對被害人與相關人的身心、生活與工作,均造成相當大威脅,且嚴重侵犯尊嚴與隱私。許多國家制定專法因應,美國加州於一九九○年制定世界第一部反跟蹤法案,日本亦於二○○○年施行纏擾防治法。目前已制定跟蹤騷擾法律的國家中,大都將跟蹤騷擾行為界定為犯罪行為,法律救濟方式有刑事懲罰、民事補償、禁制令與警告命令等。
反觀台灣,性騷擾防治三法中,雖對遭受性騷擾設申訴機制,但沒有聲請保護令相關規定,遑論無法處理不具性或性別意涵之騷擾事件,而家庭暴力防治法的禁止跟蹤騷擾之保護令制度,適用對象僅限家庭成員間施暴,對一般關係之人無法適用;此時只能根據社會秩序維護法,對屢勸不聽的跟追行為處三千元以下罰緩,根本無法有效防範。簡言之,我國目前法律在適用對象、保護效果、刑罰威嚇及預防責任等,無法提供周延的防治。
台灣反跟蹤騷擾法制落後先進國家卅年,但行政機關仍只停留在法律探索、人力不足、互推權責等面向討論,令人遺憾。
首先,內政部以現行關法律可以處理,顯然是忽略跟蹤騷擾的特性,即在於「反覆、持續」實施某些特定行為,令被害人心生畏怖或厭惡不安,亟需立即且長時效性的禁制令或警告命令等,對行為人之法律約制保護。此一複雜樣態,正因現行法律無法完善,且散見個別法規,因此有特別立法必要。
其次,警察及法官人力不足問題。我們肯定基層員警辛勞,但跟蹤騷擾案件亦為治安案件,保護人民安全是國家責任。根據警政署數據,每年跟蹤騷擾案件約八千件,凸顯問題嚴重性及立法迫切性,國家便應思考如何充實及調配警政、司法人力配套,人力不足不應成為藉口。
再者,運用科技(Line、臉書)騷擾的認定權責釐清。在現今數位科技傳播快速年代,本應有及早因應措施,如涉及通訊、電信主管機關間的協力義務,亦可於法案或於子法中明定;又現行實務上已有相當多案例,內政部在擬訂法案之初,即應有防制準則或想法,而非在立院委員會審查時皆無反對意見,卻在最後協商階段,運作行政力量,導致法案停滯不前。
台灣司法過去多著重以加害人為中心的刑事政策,較少觸及以被害人為中心的保護政策。猶記得兩年前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特別提出對被害人保護法制總檢討的結論,但可視為被害人保護重要指標的《跟蹤騷擾防制法》,如今因行政機關推卸,變成人權退步,可見政府對婦幼安全及被害人保護的忽視。請問:人身安全保護可以因為換了部長,價值就不一樣了?請政府莫再視而不見,儘速完成立法以保障國人人身安全。
2019/8/21 ~ 自由時報_婦團調查︰24%國人曾遭科技跟監 女性佔近8成...
2019/5/9 ~ 自由時報_為「世新情殺案」才推跟騷法? 民團、藍委轟警政署昨是今非...
2019/5/9 ~ 【新聞稿】說好的母親節禮物在哪裡?給我反跟騷法 記者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