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說爸爸是壞人,叫我不要和他見面,爸爸真的是壞人嗎?」 「媽媽都沒有付錢,也不會來看我,為什麼還要跟法官說她想看我?」 
近日某童星離異父母及雙方家人的爭議占據新聞版面,顯示家庭戰爭並非只是八點檔肥皂劇,更是深切影響每個孩子身心發展的重要大事。 本會駐台中地院家事服務中心服務屆滿5年,至今共服務了4,770位遭遇家事問題的當事人,發現今年1-5月所服務曾有婚姻關係的當事人中,有1/3的案件會涉及未成年子女問題,顯示許多夫妻在婚姻關係觸礁後,親子聯繫議題容易再次引起紛爭,使得小孩必須加入家庭混戰。 把握黃金探視期在日前本會「影響探視相關因素調查」中發現,離婚後未與孩子同住的一方若越快進行探視,孩子被探視意願會較高。其中,「分居1-4個月」是探視關鍵期,孩子被探視的意願可達到80.4%;但若分居超過12個月 以上的,被探視的意願只剩下36.1%,顯示分居時間越長,孩子被探視的意願逐步降低。 
夫妻分居時,心中多是滿滿的憤怒跟指責,只想要打贏官司,有可能刁難對方,不讓他/她和子女見面。然而,越晚處理探視議題,除了大人之間的對立更加明顯外,孩子也會因為感受到同住方的排斥,或是想迴避父母發生衝突的場合,也可能會抗拒與未同住方見面。 許久沒見到未同住父/母的小孩,會出現更多負向情緒反應,像是對父母 離婚及家庭關係的急遽變化而感到迷惑、孤獨和委屈,也可能自責、擔心自己是父母生氣/離婚的原因。因此,若沒處理好探視問題,夾在父母中間的孩子會變成夾心餅乾、左右為難,可能會出現憂鬱、痛苦、沒有安全感等的感受;外顯的行為上,可能會有攻擊、拒學、 行為退縮或是其他衝突的行為反應,對孩童而 言都是身心的傷害。 探視用愛加溫度許多家長為了接送時間相互爭執,提早或晚歸一分鐘也不行,寒暑假期的分配、過年在誰家過節…等等這類的安排,經常是他們不易協調的難題。他們經常為了會面日期多寡及公平與否的問題爭論不休,很容易因此再次提出 訴訟來主張權益。 
「有愛的探視」 並非只是把孩子從一個家接到另一個家這麼簡單,其中「信任關係」是最重要的基礎。分居父母建立信任關係可增加探視的順利,進而可提高孩子見面意願,也會對孩子產生正向的影響。但是探視不只是安排好時間與地點,除了會面日期、假期長短等都須考量,如何營造好的探視品質更是親子互動的重要關鍵。 三要,三不針對如何營造良好的探視品質 ,我們建議分居父母採取「三要三不」的原則: 要準備:雙方家長在探視前要提前規劃,並要預告孩子何時要見面、要作些什麼。探視不只是父母間的事情,更需要孩子樂意參與,讓孩子跟大人可以一起享受相處的時 光,建構美好的記憶。 要持續:後續探視的過程與頻率是要持續進行,讓孩子可掌握時間安排、學習做自己的主人。 要用心:父母雙方更需做到要用心;探視方要用心陪伴孩子、打造親子回憶,避免心不在焉減損了會面的品質。對同住方而言,要學習放心、放手,讓孩子可以自在跟探視方互動,不受打擾;在孩子回家後,也要用心了解孩子的感受,分享孩子在探視過程的快樂經驗。 不利用:雙方須溝通協調的問題回歸大人間處理,不應利用孩子做為傳真筒來傳話,讓孩子可以單純與對 方相處。 不打擾:不要刻意探詢與追蹤相處的行程,不打擾孩子跟另一方的互動時光。 不吵架:更重要的是不吵架,在孩子面前好好說話,不要發生爭吵。 
為幫助父母離婚風暴中的孩子 ,本會持續推動「同心守護球球兒─高衝突家庭協助計劃」,提供高衝突家庭親子會面協助、法律諮詢、親職諮詢/講座等服務,幫助父母協調親子關係及討論適合子女的照顧計畫,邀請民眾捐款幫助這群家庭風暴中的孩子,降低因父母婚姻問題所造成的傷害。 
影片:我的爸媽沒有在一起-探視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