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67期 電子報 / 2018 年04月 2018國際丹寧日 1992年義大利羅馬,發生駕訓教練性侵18歲少女的事件。最高法院法官認為被害少女的穿著緊身丹寧牛仔褲,她一定有所配合,否則加害者不可能強行將褲子脫下,因此代表性行為是雙方合意,被告最終無罪定讞。這項判決引起公憤,許多民眾紛紛穿起丹寧牛仔褲,抗議司法體系中的強暴文化。隨後,美國「和平超越暴力Peace Over Violence」於每年4月下旬發起「丹寧日」活動,呼籲民眾穿起丹寧服飾,表示支持性侵倖存者、打擊強暴文化及終止性侵害的決心。 本期目錄
【現代啟示錄】無論穿什麼,都不該是性暴力的藉口2017年美國演藝圈爆發長期性侵害/性騷擾事件,引發全球超過85個國家 #MeToo 聲援浪潮,除了支持受害人勇敢站出來,也希望社會關注性暴力議題,讓加害者面對責罰。為了破除責備被害者的文化,營造友善的社會氛圍,現代婦女基金會特別響應「國際丹寧日」,呼籲民眾在4月25日這天穿上丹寧,響應反性侵行動。 國內外重大性侵害事件頻傳,然而仍有許多被害者不敢說出自己的遭遇,原因與整個社會對於性侵害的迷思有關。本會於3月29日至4月5日針對15歲以上網路行動族群進行「性侵害迷思調查」,結果顯示民眾對於性侵害充滿迷思。
首先,65%受訪者認為女生行為表現太開放、穿著很辣、或者喜歡進出夜店等場所,可能應該要承擔被性侵的風險,其中男性更有7成如此認為。其次有61%的受訪者認為沒有做好自我保護才會淪為受害者,男性認同的比率更高達67%,顯示整體社會仍將受害責任歸咎於被害者。在整體調查中都可見男性的迷思更為嚴重,如66%男性認為女生與男性密室獨處,就是想與對方發生性行為;64%男性認為女生打扮性感就是想與男性發生性行為;63%男性認為被害者在意識不清的狀況下受害,也需對此負責。在性侵害事發後,近6成男性認為被害者若與加害者有連繫或表現出一切正常,就代表性侵不是真的;另一方面,58%受訪男性認為酒後性侵的加害者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半數則認同宅男和魯蛇才會性侵他人,都與實際狀況不符。 調查數據呈現出半數以上民眾對於性侵害有不正確的想像,女性穿著、喝酒、去夜店或與男性獨處,都屬正常社交行為,並不表示她想和對方發生性行為,若發生性侵害,應該被苛責是加害者的動機與行為,而非被害者的穿著言行。但從數據及相關新聞下方的留言版,卻可以看到許多網民不堪入目地批評受害者,因此本會提倡「only YES means YES ‧ 穿著由我 騷擾止步」,強調穿什麼都不是性暴力合理的藉口,也不是同意性行為的暗示,責備被害者就是助長性侵文化,將影響被害者對外求助意願,讓加害者逍遙法外,非社會樂見。 為響應「4/25國際丹寧日」,破除責備被害者的文化,營造友善的社會氛圍,幫助更多受害者願意站出來,我們邀請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師生攜手打造only YES means YES公益品牌,放手讓新世代打破框架盡情發揮,同學為此設計了形象海報及影片,在視覺設計、品牌logo、商品製作方面,都出現令人驚喜的成果,更推出具設計感的潮T、別針等多款周邊商品,期待以品牌概念吸引民眾眼球,進而支持響應,相關商品將於文青選品店及網路義賣。為響應「4/25國際丹寧日」,破除責備被害者的文化,營造友善的社會氛圍,幫助更多受害者願意站出來,我們邀請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師生攜手打造only YES means YES公益品牌,放手讓新世代打破框架盡情發揮,同學為此設計了形象海報及影片,在視覺設計、品牌logo、商品製作方面,都出現令人驚喜的成果,更推出具設計感的潮T、別針等多款周邊商品,期待以品牌概念吸引民眾眼球,進而支持響應,相關商品將於文青選品店及網路義賣。 本次丹寧日行動邀請到微辣藝術家曲家瑞擔任代言人,婦幼保護律師賴芳玉、知名網紅汪綺及性騷擾當事人等8位丹寧大使,以時尚服裝秀的形式呈現丹寧日行動。同時也邀請民眾穿起丹寧服飾一同響應,宣示「穿著由我 騷擾止步」,因為穿什麼都不是性暴力合理的藉口,也不是同意性行為的暗示,呼籲打破對性侵害的迷思,不該將被害責任歸咎於被害人的穿著言行,因為責備被害者就是助長性侵文化,因為唯一該為性侵害事件負起責任的只有「加害者」。歡迎民眾可透過上傳丹寧照、捐款或購買商品,支持本會性侵害被害者及相關服務。
(文/公益行銷部主任 吳姿瑩) 【如何響應丹寧日行動】四個步驟,你也可成為朋友間最棒的丹寧大使 【心情寫真】性侵迷思沒有不見,只是你沒用心看見周圍的親友,多數不知道甚麼是「丹寧日」,於是我將丹寧日的緣由說了一遍又一遍,強調穿著打扮只是一種性侵迷思的展現,並因此加深了社會中的強暴文化。親友的反應,大多是「都甚麼時代了,法官不會再那樣想啦!」、「我們社會蠻進步的啊! 哪有甚麼迷思?」但當他們看到新聞報導性侵案件時,脫口而出的往往就是責難被害人的性侵迷思。 「那間店沒其他客人,應該要注意一點啊!」意指,如果被害人多留意一點,就不會受害,但實際上,我們本來就不應該去侵犯別人,不管現場有沒有其他客人在。「穿褲子應該很難脫,怎麼會被性侵?」意指,如果沒有你同意,那褲子脫得下來去侵犯你嗎?但實際上,侵犯別人本來就不對,而且不少被害人都是掙扎萬分,到最後仍然被害。「那些被撿屍的女生活該,誰叫她要喝那麼醉!」意指,因為你喝醉了、沒保護好自己,所以你被性侵活該,但實際上,除了本來就不應該去侵犯別人,看到一個人喝醉,應該要做的是對其進行保護措施,而不是去侵犯一個喝醉的人。 性侵迷思舉例不完,提供一個自我檢視迷思的好方法:當你看到或聽到性侵事件的時候,先確認一下將脫口而出的句子,如果是在檢討被害人做了什麼或沒做什麼而被害,那麼,應該有九成的比例,是性侵迷思沒有錯! 現代婦女基金會每年至少服務250位性侵被害人,從社工服務經驗、與網絡交流的經驗,看見性侵迷思仍不斷出現在被害人本人、以及其親友身上,還有當被害人進入司法程序,司法人員不經意顯露的責難被害人的問句,在在顯示,性侵害迷思仍充斥在我們的社會當中,它沒有不見,只是你沒用心看見。 我們的社會,必須將性侵事件的焦點,轉移到加害人身上,去問去檢討侵害別人的行為,是錯誤的,是不可取的,而不是本末倒置,將焦點都放在被害人自我保護身上,並天真認為,只要每個人都能自我保護得好,就不會發生性侵害,後者的做法,只會導致被害人再度受傷,無法翻轉與真正破除性侵害的迷思。 現代婦女基金會於4月25日辦理「穿著由我 騷擾止步」的丹寧日活動,就是希望呼籲打破對性侵害的迷思,不該將被害責任歸咎於被害人的穿著言行,因為唯一該為性侵害事件負起責任的是加害人! 我們會繼續做對的事,帶你擦亮雙眼,破除迷思! (文/個案服務部性暴力防治組督導 張妙如) 【心情寫真】當我們試著相信我記得,第一次聽見朋友娓娓道來自己是一位性侵害倖存者的時刻,我當下是震驚、不知所措的,不知道該用怎樣的方式才能讓她覺得被理解,一方面也是不敢相信這件事發生在自己的周遭。 去年展心復原中心成立,目的是為了服務遭受性侵害而有創傷復原需求的倖存者,我也開始在這裡工作,工作內容除了負責行政、網站、宣導業務外,也開始透過教育訓練、夥伴的分享去認識創傷以及不同的故事,希望對於倖存者的經歷有更多的體會,如此才能透過宣導讓民眾理解倖存者的感受及遭遇。在聽了許多故事後,發現許多倖存者內心都有很黑很黑的陰影化不開,而當他們鼓起勇氣向身旁的人說出事件後,第一時間總會遭受許多質疑:你確定嗎?會不會是因為你沒有保護好自己?應該是你沒有嚴正地拒絕才會造成事件的發生吧?我也在思考,為什麼我們的社會無法好好接住她們的情緒,而總會在許多新聞事件的底下看見這些「檢討被害人」的言論? 可能是因為害怕去承認這個世界確實有許多令人難受的事實,有很多不美好的地方,如果選擇不去看見,事件就像不曾發生一樣,還是可以繼續地過日子,也不需要花力氣去做太多的改變,可是這些「不看見」等同否定了倖存者的經歷。我試想如果我是倖存者,在花了許多力氣去面對這件事情之後,有天終於鼓起勇氣與旁人分享,換來的卻是不理解與否定,那種無助與悲傷定會再度把我推向角落,使我失去對於未來的希望感;而當只要有一個人願意相信我時,即便很慢,我想我終將學會與這片陰影共處。於是我再度回想起陪伴朋友的那一刻,除了震驚,我也感受到心疼、害怕,心疼自己的朋友遭遇到這樣的事卻獨自承擔著,害怕的是自己是否接得住,以及這樣的事件竟發生在自己的週遭,太多的想法與感受都在當下浮現,但最後我選擇靜靜地聽完她的感受,沒有追問太多的細節,只是表達我同樣也感到心痛與不捨。 事件之後,我感受到我們比以前更加地靠近,她開始允許自己表達出更多的想法與感受。這可能就像展心社工夥伴們在做的事情一樣吧!當有倖存者來求助時,不帶評價的聆聽、試著進入她的故事並感受她的悲傷,對她來說就是一種相信與理解,而如果我們試著將這樣的力量傳遞出去,人與人的連結或許會形成一個緊密的網,可以承接社會上更多受了傷的人們,因為每個人都值得被理解、被溫柔的對待。 (文/展心復原中心社工專員 林均諺) 【活動報馬仔】2018丹寧日 週邊商品火熱上市!4/25就是丹寧日了,請和我們一起穿上丹寧服飾,告訴更多人,only YES means YES 穿著由我 騷擾止步! 本次丹寧日由 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系 同學設計了一系列的「only YES means YES」主題義賣品,義賣所得扣除成本後,全數用於本會「#展心復原計畫」,幫助性侵被害者,重新展開復原心旅程。 邀請您一起穿戴 only YES means YEST恤或別針,讓更多人了解,性暴力的發生,並不該將責任歸咎於被害者的穿著言行,唯一該為性侵害事件負起責任的就是「加害者」。 唯有停止譴責被害者,才能讓被害者願意發聲,早日終結性暴力 |
2023/3/1 ~ 【電子報206期】守護關係界線,尊重彼此價值...
2023/1/20 ~ 【電子報205期】微小支持也能幫助走出家暴...
2022/8/17 ~ 【電子報204期】傾聽孩子心聲,成為合作父母...